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创新“一件事”上线运行,赋能特色产业 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省级战略部署,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通过打破部门壁垒、重塑流程机制以及精准匹配产业需求,为企业和从业者精心打造了全周期、一站式、数字化的全新服务体验。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聚焦镇平县玉、鱼、花、面“四大特色”富民产业的独特优势,精准把握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在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积极协助镇平县成功推出“玉文化一件事”与“观赏鱼养殖一件事”两项创新性特色集成服务,开创了一条产业发展与政务服务创新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发展道路,成为了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政务服务新典范。
一、调研先行,精准捕捉产业服务痛点
产业兴则县域强,服务优则动能足。在镇平县,玉产业与观赏鱼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闪亮名片。玉产业作为龙头产业,从业人员近40万人,年销售额突破50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玉石交易中心;观赏鱼产业同样成果丰硕,拥有2万余亩养殖水面,年产金鱼、锦鲤9亿尾,占北方市场的三分之一。通过“高频事项分析+企业实地走访+行业协会座谈”三维调研模式,对玉文化、观赏鱼养殖两大特色产业开展深度调研。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梳理出两大产业的痛点与难点,形成详细的产业服务需求清单。
二、方案定制,系统整合关联服务事项
基于调研结果,遵循“减环节、优流程、强集成”原则,分类制定特色产业服务方案,针对玉文化产业,精准整合玉雕作品版权登记、职业技能鉴定、电商培训等11个联办事项。针对观赏鱼养殖业,整合水域滩涂养殖证办理、环评备案、技术/病虫害防治指导等8个事项,为产业发展量身打造便捷服务套餐。
三、线下落地,流程再造实现线下提效
推行“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机制,将分散在文旅、农业、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的审批服务集中整合,企业和群众在“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窗口即可实现“一站式”理,真正做到“线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个窗”。同时,将“观赏鱼养殖一件事”窗口设在侯集镇便民服务中心,“玉产业一件事”窗口设在石佛寺镇便民服务中心,推动政务服务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精准赋能特色产业。
四、主动服务,上门帮办延伸服务半径
建立“需求收集—精准响应—上门服务”工作机制,组建专业化“小玉帮办员”队伍,定期走访产业集聚区,主动对接企业群众需求,累计开展政策宣讲会20场,上门指导企业申报150余次,现场解决证照办理、政策解读等问题80余个,将服务送到企业和群众身边。
五、贯通线上,数据共享实现一网通办
紧抓“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机遇,在南阳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的协助指导及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关心支持下,开发特色产业专属线上服务模块,将线下整合的联办事项全部接入南阳市政务服务网平台,搭建观赏鱼养殖“一件事”(镇平)、玉文化“一件事”(镇平)线上专窗。企业群众通过政务服务网即可完成线上申报、材料提交、进度查询,真正实现“一次都不用跑、全程网上办”。
“玉文化一件事”与“观赏鱼养殖一件事”的落地实施,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跨系统共享,大幅提升了办事效率,观赏鱼养殖从“8环节3次跑20材料”精简至“4环节0跑动7材料”,玉文化从“16环节5次跑50项资料”优化至“6环节0次跑13项资料”,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吸引了更多市场主体投身玉文化和观赏鱼养殖产业。“玉文化”一件事推出以来,镇平县新增玉器加工企业和商户5030余家,玉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观赏鱼养殖领域,养殖户增加了83户,促进了观赏鱼养殖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玉文化一件事”与“观赏鱼养殖一件事”的成功实践,为镇平县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南阳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将持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政务服务创新。一方面,市局将深度挖掘“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潜力,指导镇平县将改革模式推广至苗木花卉、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市局将持续整合政务、数据、金融等资源,针对不同产业特性量身定制集成服务方案,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行业协作机制,推动产业间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通过市局的有力引领与支持,形成“以点带面、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让政务服务改革红利广泛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全面激发南阳市县域产业发展新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